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专业委员会

您当前的位置: 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专业委员会 > 工作动态 > 详情

上海市商务委副主任刘敏参加在线论坛 分享上海绿色城市供应链建设经验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28日10:39 中物联采购与供应链专业委员会

7月25日“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在线论坛”第18场活动中,上海市商务委副主任刘敏代表上海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工作牵头部门分享交流了上海市绿色供应链建设经验,并回答了参会代表的踊跃提问。商务部等有关部委代表、全国各地供应链主管部门代表、企业代表,以及院校和研究机构代表300多人在线参与。


论坛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总结,中物联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胡大剑主持。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能源资源环境研究所所长毛涛,上海交通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讲席教授耿涌参会点评。


胡大剑介绍,绿色可持续供应链是一个新的有意义的话题。首先,可回收体系建设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不仅仅提高了居民生活品质,还拉动内需,推动再生资源回收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其次,循环经济的全面建设将减少社会整体资源浪费,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第三,可持续供应链减少了商品经济的水足迹碳足迹,是实现绿水青山的路径之一。中国对于绿色经济的探索和实践,为世界范围内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有积极意义。


刘敏介绍,按照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上海大力发展绿色供应链,率先探索规划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是构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借鉴发达国家在绿色供应链、循环经济方面的经验,上海探索出适合自身特点的绿色供应链发展模式。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探索之路,重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创新之路,“两网融合”制度创新;发展之路,打通城市绿色供应链。


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于2019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上海市商务委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进可回收物体系建设。


一是健全法规制度保障体系。2018年,上海出台《关于建立健全本市生活垃圾可回收物回收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2019年,上海出台《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2019年以来,按照“以区为主、市场化运作、政府补贴”的原则,各区出台了低价值可回收物补贴政策。


二是优化“两网融合”点、站、场布局。积极配合市绿化市容局深入推进“两网融合”点、站、场建设,目前已完成建设两网融合服务点1.5万多个,中转站201个,大型分拣场10座,覆盖全市1.2万多个居民小区。2019年全年“两网融合”点、站、场日均回收量4049吨。截至今年6月份,可回收物日均回收量达到6813.69吨。


三是培育回收示范企业。全市以主体企业为主导的市场体系正逐步建立,形成了64家可回收物主体企业构成的可回收物市场格局,培育了一批“互联网+回收”企业,涌现了一批模式创新的回收企业。此外,制定了《上海市循环经济发展和资源综合利用专项扶持办法》,进一步推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更好地促进本市循环经济发展和资源综合利用,将废玻璃分拣加工基地项目、报废汽车及电子废弃物拆解中心等项目纳入循环经济发展和资源综合利用财政补贴,支持龙头企业技术升级改造,为循环经济发展做贡献。


四是打通回收与处置利用渠道。积极推动上海回收企业和长三角地区134家不同品类处置重点企业实现对接。在电子废弃物领域,9家处置企业通过“互联网+回收”,逐步完善了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和处置利用。在废玻璃领域,结合全国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运用国际领先的光学分拣技术对废玻璃进行再生处理。在废塑料领域,将白色泡沫塑料进行无害化处理,加工成再生利用的新产品,目前已销往国内外。在废钢领域,将分拣后的废钢运往长三角地区的五金器件制造厂、铸造厂、高炉钢厂等地进行再利用。钢铁企业和一些物流服务平台也建立了逆向物流的服务体系。在报废车领域,7家拆车企业建立严格的拆车操作流程和管理制度,拆除后的废旧电池、废油液交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危废处置企业进行处置,拆车过程中的环保水平处于国内领先。


五是开展绿色供应链试点工作。贯彻落实国务院相关文件精神,上海市制定了《关于本市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实施意见》(沪府办[2018]26号)。其中,聚焦绿色供应链发展,结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实施,围绕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增量化的目标,将可回收物回收企业纳入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范围重点加以培育和支持,逐步形成覆盖主要品类的绿色供应链体系,实现企业回收体系与城市两网融合体系的紧密衔接,形成产业链优势。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将整个供应链过程中的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无缝对接,较大幅度缩减成本,加速资金周转,提高产业聚集度,优化绿色供应链生态。


刘敏介绍,“十四五”期间,上海将主动应对全球供应链重构的新挑战,集聚更多供应链核心企业,打造数字化功能完备、供应链服务健全、物流配送高效、市场治理规范的亚太供应链管理中心。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国家供应链创新战略,认真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聚焦绿色供应链,依托现有回收网点,围绕统筹规划网络布局、统筹低值品种激励机制、统筹物流链、统筹产业链、统筹运行机制“五个统筹”,构建多元化回收、安全储存运输、集中分拣加工和无害化处理的完整、先进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大力推进上海市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刘敏还以具体的企业案例,从生活性可回收物回收体系、废玻璃领域、废塑料领域、报废车领域、电子废弃物领域详细介绍了上海市以及相关企业在回收、分拣、处置、再利用方面的做法与成效。


蔡进认为,刘敏全面介绍了上海绿色可持续供应链发展的过程,也交流模式创新、机制创新和实施过程中的亮点。上海在推进绿色可持续供应链中定位很高,规划科学、协调推进、精细有序,也取得了扎实有效的成果。上海的绿色供应链建设定位很高。绿色可持续供应链是供应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发展理念方面,已经不是以利益和效益为中心,而是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绿色供应链建设让经济发展从低端发展阶段进入到中高端发展阶段,让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上海的绿色供应链建设重视协同推进。以垃圾分类为突破口,政府构筑了宏观保障体系,企业建立了实施机制,宏观与微观相辅相成,构成政府与企业协同推进绿色可持续供应链建设的格局。上海的绿色供应链规划科学。上海开展两网融合——将已有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与城市垃圾回收体系融合,协同推进,这一规划非常科学。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将顶层设计固定下来。此外,其相关布局与规划以及物流通道,都根据上海城市特点,科学规划。上海的绿色供应链实施精细有序。先做到精细化,再实现有序化。在基于垃圾回收的绿色供应链体系创新中,精细有序是其核心与关键。上海的绿色供应链成果扎实有效短短几年时间,基于垃圾回收的绿色可持续供应链的体系基本成熟,成果扎实有效,这也是国民素质提升,政府执行力提高,结合供应链推进方法得当等多因素结合的结果,具有重要意义。


蔡进表示,非常期待上海突破边界,突破垃圾回收领域,进一步深入推动绿色可持续供应链的建设。相信在此基础上,上海未来会有更好的发展,会为其它地区带来更好的经验和示范作用。


专家点评


毛涛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能源资源环境研究所所长


刘主任就上海市城市绿色供应链建设在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的实践讲得非常系统,我有如下几点感受。


第一,绿色供应链实践实现了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在传统管理模式中,产品往往从“摇篮”到“坟墓”,没有实现闭环管理。上海做的特别好,通过资源回收再利用工作,使部分产品或者零部件进入一个新的生命周期,实现了从“摇篮”到“摇篮”的管理。刘主任分享的内容主要侧重于绿色供应链的后端,即在消费环节之后的再生品的回收和利用。绿色供应链是多部委共同推动的一项工作,消费端和生产端的协同问题非常关键,特别是发挥龙头制造企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通过企业采购的影响力,带动上游供应商提升环保绩效。


第二,绿色供应链是一个不断创新应用的过程。刘主任讲到从两网协同到两网融合的模式,对低价值可回收物通过政府补贴来实现循环利用,以及“互联网+回收”的模式都非常好。中国的绿色供应链实践起步相对较晚,特别是在企业层面,国家往往会出台相关标准,为企业打造绿色供应链提供模式参考。这种模式不一定是最好的,为提高绿色供应链管理效果,企业需要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创新,找到适合的方式。上海在政府层面的创新,值得我们学习。 


第三,多方主体参与提高了绿色供应链的管理效果。上海在政府层面推动出台了很多法规、政策以及标准,起到了积极引导的作用。在企业案例方面,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先行先试的企业也创新了很多好的模式。中国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体是企业。我认为前期政府的引导非常必要,通过营造制度氛围,重点引导龙头企业参与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多有完善的环保制度,特别是成熟的环境保护市场化机制,企业主动打造绿色供应链的积极性非常高。下一阶段,如何通过市场化机制推动更多的企业主动打造绿色供应链,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第四,通过信息公开,增加绿色供应链的透明度。上海“互联网+回收”的模式非常必要。从政府层面,也可以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将回收再利用、消费、生产等各个阶段的信息对接共享,实现整个供应链从设计、生产、流通、仓储、消费以及再利用的全过程数字化管理模式,这对政府决策以及在企业接受社会监督方面都将有一定作用。


耿涌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讲席教授


刘主任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介绍了上海市目前在绿色供应链管理方面的政策与实践,并分享了相关视频,使大家更好地了解上海在城市绿色供应链管理建设的做法。


我之前就职于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参与大东京地区的循环网络建设,我在这方面也比较有感触。


十多年来,中国在城市工程网络建设、城市循环经济发展、城市绿色供应链网络建设等方面已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据我们研究,上海市通过大规模推进循环经济,实现了可再生循环物的利用,节能减排效果非常明显。据估算,现在每年能够减少超过70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这相当于上海市目前碳排放的6%。可以说,在循环经济的循环量方面,我们已经达到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注重循环经济建设的精准化,重视循环经济的质量。


首先,循环经济要量质并重。基于城市的人口密度以及产业分布来优化城市的空间格局,并在此基础上推进循环经济的量质并重,这对于下一步实现城市尺度的循环经济精准化,以及城市尺度的绿色供应链管理都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需要更好的循环技术。不同的可再生资源的循环路径是不一样的,比如用燃料塑料来替代煤和石油作为燃料,这是一种低质的再循环,高质再循环要考虑到塑料的物理和化学特性。日本将PET塑料作为钢铁的还原剂和化工业的添加剂,实现了分子的利用,达到了循环的高质化。下一步要提高循环经济的质量,从分子层面进一步提高资源化的效果,需要政策支撑。同时,循环经济是个经济问题,需要通过市场手段来推动。如果只是通过政府补贴、强行规划,运营中没有合适的市场手段,很多好的循环方式就无法有效推展。应该从规划入手,搭建市场机制,让再循环企业通过市场竞争不断提升循环技术,维持产业持续发展,推动绿色供应链网络的建设。日本就是这样做的,哪个企业成本最低,效果更好,政府就支持谁,并且政府与企业有定期对话机制,政府从中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政策,并不断调整相关政策,加强管控,而并不干涉企业经营。所以,大中型地区的循环网络建设是一个良性的循环,我认为上海市在循环经济的精准化方面可以进一步拓展。


再者,开展环保教育。生活垃圾的分类取决于所有公民的行为。如在日本,从学校开始推环保教育,小学、初中、高中都有专门的环保课,孩子学会后再把父母教会。这种方式不仅成本低,而且能够从小培养孩子的废物分类意识,起到良好的效果。我认为我国政府部门如商务、绿化等部门可以与教育系统结合起来,在绿色校园的创建中,增加对中小学生、在校大学生的教育。学生具有相对良好的可塑性,如果让学生掌握了比较好的规范,在全社会的推动也会相对容易一些。


责任编辑:中物联采购与供应链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