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来源:中物联公共采购分会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03日15:39
中物联采购与供应链专业委员会

本标准提供了绿色供应链战略与规划、绿色供应链运作、绿色供应链协同、保障、评价与改进、绿色供应链学习与创新、绿色供应链社会责任实施等方面的指导,适用于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
二、标准参编单位及起草人名单
序号 | 起草单位 | 主要起草人 |
1 |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专业委员会(标准组织单位) | 彭新良、马天琦、杨敏智、潘新英、王婕、冯君、吴英健、饶绚君、熊乐琴、姬郝 |
2 | 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标准主笔单位) | 刘晓红、郭兆坤、孙睿卿、王诗韵 |
3 |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标准牵头单位) | 王燕、江福国、王文正、张博林 |
4 |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郭晓萌 |
5 | 陕西延长石油物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刘延慧 |
6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许沛丰 |
7 | 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 张雏 |
8 | 右来了(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张小琳、侯泊羽 |
9 | 中铁物贸集团有限公司 | 武振亚、王志君 |
10 | 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 许磊 |
11 | 中国通用咨询投资有限公司 | 许磊 |
12 |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 唐昌龙 |
13 | 中国电气装备集团有限公司 | 王鹏 |
14 | 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 | 石彤阳 |
15 | 华能能源交通产业控股有限公司 | 柯晓凡、薛轶峰 |
16 | 深圳齐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戴盛杰 |
17 | 北京筑龙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兰仪亚 |
18 | 中国能源研究会绿色供应链专业委员会 | 洪芳华 |
19 |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绿色供应链分会 | 冯玉霞 |
20 |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共采购分会 | 常朝晖 |
21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余斌、梁丰爽 |
22 | 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 | 刘朝红、杨戈 |
23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月球 |
24 | 鞍钢集团有限公司 | 回建 |
25 | 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 | 张梦 |
26 | 华润股份有限公司 | 宋今歌 |
27 |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孙琦桢 |
28 | 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 | 吕亚锋 |
29 | 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 | 陶刚毅 |
30 | 中投咨询有限公司 | 俞林保 |
31 | 厦门航空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 - |
32 | 国网物资有限公司 | 张瑞、王孟潇 |
33 | 《中国招标》期刊有限公司 | 张松伟 |
34 | 中采物联(北京)供应链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 - |
35 | 中物再生(北京)供应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冯玉霞 |
36 | 中核(上海)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 | 张云 |
37 | 中国宝武欧冶工业品股份有限公司 | 王力 |
38 | 鞍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 侯海云、关雯天 |
39 | — | 王志刚、傅立海、程建宁 |

《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指南》团体标准
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2023年10月17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印发《关于印发2023年第四季度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团体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物联标字〔2023〕165号),批准《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指南》团体标准立项,项目计划号为2023-TB-016。
随着“双碳”战略的全面实施,绿色供应链作为推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升我国经济全球竞争力、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受到了高度关注。
1、预阶段
标准起草组具体分工如表 1。
序号 | |||
1 范围
信息披露部分内容主要参考了《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 号),生态环境部《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GB/T 36001-2015 《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第六章内容。全面、清晰、简洁地从信息披露的内容、质量与方式给出企业披露绿色低碳相关信息的参考建议。此外,在标准编制调研中,起草组也与业界代表就信息披露的重要性进行了商讨。信息披露条款由此而定。
三、标准验证情况
通过与以上单位相关专家进行沟通交流,一致认为完善后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指南》标准内容完善,考虑全面,能够有效地指导企业做好绿色供应链管理,帮助推动各行业绿色供应链发展,具体验证情况见表2。
验证方式 | 验证内容 | 交流对象 | |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条款对照 | 对标准全部章节进行验证,认为本文件对于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具有系统性的指导意义。 | 中交集团采购交易中心主管张博林、陈若琳 |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条款对照 | 对全部章节进行验证,认为本文件适用于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 | 南方电网公司供应链部主管孙琦桢
|
鞍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 条款对照 | 对5.4绿色物流章节进行了验证。一是对照条款检查鞍山集团是否满足实施指南规定要求,二是对不满足要求的条款,看能否根据标准提示进行改进提升。 经验证,标准条款具有先进性、完整性、规范性和可实施性,企业可根据标准做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 如:5.4.1 供应链成员宜确保物流各项活动,如运输/配送、仓储、包装等,满足降碳减排和资源节约的要求。 验证方式:鞍山钢铁将绿色仓储、运输的相关条款纳入与物流供应商的合同中,要求供应链成员单位与鞍山钢铁一同遵守标准,满足节能降碳的要求。 | 鞍山钢铁副总工程师侯海云 |
陕西延长石油物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条款对照 | 通过条款对照的方式,对全部章节进行验证,认为本文件对于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具有系统性的指导意义。 | 延长石油物资集团招投标业务部助理主管刘磊
|
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标准化机构,即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了用以指导企业开展环境管理活动的相应标准。例如,ISO的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TC207)制定了ISO14001:2015版环境管理标准。该标准以支持环境保护和预防污染为出发点,规定了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并开展相应工作的要求。这其中就包括了对供应链环境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的要求。此外,2017年的ISO 14052:2017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 Material flow cost accounting - Guidance for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in a supply chain”,从供应链视角,以供应链中的原材料以及能源使用为切入点,明确了环境管理的规范条例。这其中也包括环境信息共享与供应链成员协作相关条例。
在我国,关于绿色供应链实施指南/工作指南的标准,目前仅限于行标和地方性标准。
DB12/T 669-2016 《绿色供应链标准化工作指南》:该标准从综合类、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物流、回收再利用构建绿色供应链标准体系,指导组织开展绿色标准化工作。
五、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关系
符合国家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与现行标准无冲突之处。
六、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七、实施建议
(一)多渠道宣贯。通过召开团体标准新闻发布会、专题报道、发布新闻稿等方式进行宣传,提高社会对本团体标准的认知度;联合标准适用企业,召开研讨会、组织论坛,举办有关交流活动等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宣贯。
(二)研究开展标准试点工作。选定8-10家试点企业,开展团标试点实施工作。通过试点,探索建立团标推广模式和运行机制,争取在更大范围内推动标准的实施与应用。
(三)加强标准应用培训。对应用标准的企业与行业,由起草专家组提供专业指导、答疑,通过行业应用人员集中培训、单个企业专项培训等方式,帮助各行业、各企业充分理解团标、应用好团标。
八、废止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
无
九、其他应当说明的事项
无
[1]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指导,中国绿色供应链联盟牵头编制
[2] Cao, M., & Zhang, Q. (2011).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 Impact on collaborative advantage and firm performance.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9(3), 163-180.
[3] De Giovanni, P. (2012). Do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contribute to the triple bottom lin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 32(3), 265-290.
[4] Ramanathan, U., Bentley, Y., & Pang, G. (2014). The role of collaboration in the UK green supply chains: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the perspectives of suppliers, logistics and retailers.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70, 231-241.
[5] Theißen, S., Spinler, S., & Huchzermeier, A. (2014). Reducing the carbon footprint within fast‐moving consumer goods supply chains through collaboration: The manufacturers' perspective.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50(4), 44-61.
[6] Vachon, S., & Klassen, R. D. (2008).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manufacturing performance: The role of collaboration in the supply cha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111(2), 299-315.
[7] Zhu, Q., Sarkis, J., & Lai, K. H. (2008). Confirmation of a measurement model for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actices implement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111(2), 261-273.
[8] De Giovanni, P., & Vinzi, V. E. (2012). Covariance versus component-based estimations of performance in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135(2), 907-916.
[9] Shou, Y., Shan, S., Chen, A., Cheng, Y., & Boer, H. (2020). Aspirations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feedback: a behavioral perspective for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 40(6), 729-751.
文本来源:中物联公共采购分会公众号
责任编辑:中物联采购与供应链专业委员会